1. 咖啡含水率與風味法則
2. 咖啡豆瑕疵類別挑選
3. 烘豆器具特性分析
4. ROR的運用
5. 烘豆曲線辨識
6. 溫層與時間造成的物理變化及化學反應
7. 焦糖化與味譜之影響
8. 一爆開始進入決勝關鍵
1. 含水率與風味法則
國際咖啡組織將咖啡生豆交易市場的含水率規範為8至12.5%(第407,420號決議)。 咖啡專家也有過最適宜的含水率的爭論,但最後認為生豆含水率應於10 ~12%±1%,低於9%或高於13%皆未合格。
#) 含水率過與不及
乾燥不足會帶來的霉壞的危險!
過度乾燥會造成香氣不足的風險!
乾燥不足會帶來的霉壞的危險!
過度乾燥會造成香氣不足的風險!
良好的含水率有助咖啡產生平衡的酸度和極好的香氣,這將會提高杯測分數。許多烘焙師喜歡12%這個數值,而國際貿易中心建議咖啡生產者的目標則定為11%。任何低於10%的生豆都可能導致咖啡品質下降,而較高的含水率則可能造成孳生黴菌的風險。
生豆含水率跟咖啡的品質並沒有直接關係,一個含水率10%的生豆不代表一定比12%的更好或更差。然而生豆經過久放就會逐漸失去活性,最終導致生豆產生陳舊的氣味,而這結果跟生豆含水率的下降有關。
烘焙程序的開始包括在烘豆機中累積足夠的熱量和壓力,讓烘豆過程一開始就去除豆子中的水氣,由於缺乏更好的術語,作者常將此階段稱為「脫水」。這個階段沒有真正重要的化學反應發生;相反的,當水氣驅逐時,鍋內的壓力開始增加,而形成烘焙咖啡所需的條件。」
如果烘焙含水率較高的咖啡豆時、脫水期則需更多的熱能。
所以選擇性有
1) 以較高溫預熱、但不得燒焦咖啡豆的外層
2) 在脫水階段使用更高的溫度
3) 讓脫水階段的時間拉長。
所以選擇性有
1) 以較高溫預熱、但不得燒焦咖啡豆的外層
2) 在脫水階段使用更高的溫度
3) 讓脫水階段的時間拉長。
2. 咖啡豆瑕疵類別挑選
一、反胃:生豆烘焙時未熟透,同時伴隨著焦味,也就是三色豆。(通常是生豆的成熟度和生豆的大小所引起的)
二、噁心:豆子裡面有所謂的缺陷豆例如:黑豆和酸豆
三、臭味:蟲蛀豆或是發酵過度的豆子
四、缺陷豆影響的健康:
3. 烘豆器具特性分析
二、噁心:豆子裡面有所謂的缺陷豆例如:黑豆和酸豆
三、臭味:蟲蛀豆或是發酵過度的豆子
四、缺陷豆影響的健康:
貝殼豆和破裂豆會引起炭化至癌,局部黑豆和蟲蛀豆和真菌感染豆會引起黴菌的感染。
難怪美國精品咖啡協會之生豆瑕疵進行分類制定規範標準
A、第一級瑕疵:包含全黑豆、全酸豆(如為蜜處理豆,外表紅褐色果膠如可刮除,裡頭仍為藍綠、灰綠或黃綠則不算酸敗豆)、乾燥漿果(生豆部分或全部被外果皮所包覆)、真菌或黴菌感染、外來異物,及嚴重蟲蛀豆(生豆有三個以上被蟲蛀、穿孔的痕跡)。
B、二級瑕疵(次要瑕疵):包含局部黑豆、局部酸豆、帶殼豆(生豆部分或全部被羊皮層包覆)、浮豆、未熟豆、萎凋豆、貝殼豆、破碎豆、果皮或果殼及輕微蟲蛀豆(生豆有被蟲蛀、穿孔的痕跡,但少於三孔)。
A)
熱源 (瓦斯、電力)
B)
熱力效能與熱交換方式(直火、熱風、電熱管)
C)
鍋爐材質 (不鏽鋼、鑄鐵、陶瓷…)
D)
排風效能(風門)
E)
爐鍋轉速
F)
測溫方式
G)
除煙系統 (靜電除塵、水霧、後燃機)
4. ROR的運用
單就去思考每分鐘的升溫這件事,現在普遍採用的是豆溫。
5. 烘豆曲線辨識
咖啡早期的傳統烘焙法全憑烘焙師傅的經驗,從烘焙時的咖啡色澤、味道、煙霧及爆裂聲來判定烘焙,隨時調整火侯與氣門或其他經驗技術控制烘焙。
隨後有 溫度判定烘焙法 或是 定時烘焙法
但 我們一直以[曲線紀錄烘焙法]作為課程的主軸
紀錄烘培時溫度與時間比來作為烘焙的依據,一般用於商用半熱風烘焙機,烘焙時必須全程看顧,隨時調整火侯與氣門來修正每ㄧ個時間所必須到達的溫度。
烘焙會讓咖啡豆從生豆轉化成富含香氣與風味的熟豆的過程!
其過程只要是由時間與溫層產生綜合效應
1. 物理變化
2. 化學反應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烘焙時咖啡豆發生了什麼物理變化。
物理結構的重要性
咖啡豆分層的結構,對於烘焙出我們想要的風味影響很大。若沒有特定的物理結構,就不會發生對風味和香氣必不可少的化學反應。
這一物理變化最重要的時期是 160度C之前 所謂的[脫水期]
烘焙時戲劇性的變化 -顏色變化 豆型變大 重量變輕
咖啡生豆是密度高且具有緊湊結構的種子,但是一旦開始烘焙,就會改變其原生狀態,讓我們來看看烘焙時會發生什麼物理變化:
顏色的改變
烘焙時改變最明顯的也許就是顏色,在烘焙前,新鮮的咖啡生豆會呈現藍綠色,接著會因為類黑素的產生而轉化成棕色,這些是當醣和氨基酸在加熱下結合時形成的聚合物。在烘焙過程中,部分的銀皮也會脫落,銀皮是最接近咖啡豆的外層紙質物質。 烘豆師跟消費者會用顏色作為咖啡豆跟烘焙結果的品質界定標準 是為Agtron值
隨後有 溫度判定烘焙法 或是 定時烘焙法
但 我們一直以[曲線紀錄烘焙法]作為課程的主軸
紀錄烘培時溫度與時間比來作為烘焙的依據,一般用於商用半熱風烘焙機,烘焙時必須全程看顧,隨時調整火侯與氣門來修正每ㄧ個時間所必須到達的溫度。
烘焙會讓咖啡豆從生豆轉化成富含香氣與風味的熟豆的過程!
其過程只要是由時間與溫層產生綜合效應
1. 物理變化
2. 化學反應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烘焙時咖啡豆發生了什麼物理變化。
物理結構的重要性
咖啡豆分層的結構,對於烘焙出我們想要的風味影響很大。若沒有特定的物理結構,就不會發生對風味和香氣必不可少的化學反應。
這一物理變化最重要的時期是 160度C之前 所謂的[脫水期]
烘焙時戲劇性的變化 -顏色變化 豆型變大 重量變輕
咖啡生豆是密度高且具有緊湊結構的種子,但是一旦開始烘焙,就會改變其原生狀態,讓我們來看看烘焙時會發生什麼物理變化:
顏色的改變
烘焙時改變最明顯的也許就是顏色,在烘焙前,新鮮的咖啡生豆會呈現藍綠色,接著會因為類黑素的產生而轉化成棕色,這些是當醣和氨基酸在加熱下結合時形成的聚合物。在烘焙過程中,部分的銀皮也會脫落,銀皮是最接近咖啡豆的外層紙質物質。 烘豆師跟消費者會用顏色作為咖啡豆跟烘焙結果的品質界定標準 是為Agtron值
烘焙主要會分成三個階段:脫水,梅納(焦糖化)反應,以及風味的發展,這些術語實際上描述了化學和物理變化的不同階段。
A) 脫水
脫水程序會在回溫點發生,回溫點是當你將生豆放到烘豆機,機器內部的熱量會在再度上升之前先下降,而溫度開始上升這個點就稱為回溫點。脫水階段,生豆的水分會開始蒸發,壓力也會開始在豆子內部形成。
B) 梅納反應
當咖啡豆開始轉變成棕色,就表示梅納德反應開始了,這會在加熱到大約150°C時發生。這個過程會產生許多氣體,包含二氧化碳、水蒸氣、揮發氣體等。當內部壓力夠大到衝破細胞壁,就會膨脹,稱為第一爆。
風味的發展也會同時在梅納反應發生,除了豆子顏色改變,還會影響最終的咖啡風味。
C)風味發展期
當烘焙到一爆之後,烘焙從吸熱反應變為放熱反應。在這個階段,物理變化仍會持續,豆子表面的孔隙繼續增加、油脂繼續從豆芯移到表面、顏色繼續變深。
化學反應
7. 焦糖化與味譜之影響
時間溫層決定味譜走向
A.淺焙凸顯酵素作用(Enzymatic)
.花味珍稀,橘味精彩
.蔥蒜嚇人,蔗香迷人
B.中焙凸顯焦糖化與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
.「打造焦糖甜香
.「梅納反應」勝過「焦糖化」
C.深焙凸顯乾餾作用(Dry
Distillation)
. 纖維素是萬香之源
.「硫醇」乃深焙濃香功臣
8. 一爆開始進入決勝關鍵
要把咖啡烘甜一點,重點會擺在把口感不佳的有機酸轉化掉的同時,多留住一些甜香,而關鍵就在一爆之後的化學反應,也就是通稱的發展階段(development stage)。
這個期間有非常複雜的狀況會出現,例如:
• 梅納反應持續作用著,而且有新的反應物生成
• 綠原酸、檸檬酸、蘋果酸降解
• 醋酸(庶糖分解產生)、奎寧酸(綠原酸分解產生)、甲酸以及其他有機酸的生成
• 蔗糖的焦糖化
• 高溫熱解反應
把焦點先放在焦糖化上,焦糖化可以很簡單的想像成把蔗糖加熱到160度以上,開始融化並產生脫水反應,顏色變深,揮發出焦糖香氣。但咖啡的焦糖化反應複雜了些,焦糖化是醣(非僅限於蔗糖)受熱之後的脫水反應,它的反應生成物有焦糖、酸、香氣物質、二氧化碳等⋯
伴隨咖啡焦糖化的過程產生的甜香有奶油、蜂蜜、呋喃甜香、水果甜香等,而產生香氣的同時,甲酸、乙酸等刺激的酸也大量產生,焦糖化繼續進行下去則是二氣化碳,並引來「二爆」。
焦糖化雖在一爆前就開始發生,但主要反應生成物是在一爆後,不論是有機酸或香氣物質。生成的有機酸會隨著發展時間的拉長再度被轉化掉,當然,揮發性的香氣物質也是。發展時間不足,酸味會太強,搶了甜香物質的丰采;發展時間太長,滋味會鈍化,甚至會有焦苦。要發揮咖啡的甜感,發展時間及其溫度變化都要適度掌握。
什麼是最適的發展時間? 那麼我們建議發展時間為總烘焙時間的 20%~25%是最適宜的,而且期間其溫升曲線最好是維持平滑下降,不能有"crash"或"flick"現象
在2014年有一本『The Coffee Roaster's Companion』烘焙學出版、作者Scott分享他20年來在各種不同烘焙機上的經驗。Scott在書中則建議[DTR為20~25%]
因為
• 精品咖啡的主流烘焙度為淺中至中焙,在這樣的焙度下,DTR 20~25%對大部分的淺中及中焙的咖啡來說,風味的表現都很好。
• 在Scott超過20,000爐的烘焙紀錄中,風味絕佳的20爐(相當於0.1%),有18爐的DTR是在20~25%之間。
DTR 20~25%只是Scott個人數據庫的歸納結論,DTR也不能完全用來和風味發展程度畫上等號,尤其是沒有crash/flick的DTR 20~25%,許多人實證不出來,只要烘到20~25%不是有焙味就是有焦燥味。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