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印尼的咖啡,一般人馬上聯想到麝香貓咖啡(貓屎咖啡),那迷人的風味被富比士列為全世界最名貴咖啡的榜首。殊不知麝香貓咖啡是荷蘭人統治巴達維亞(現在雅加達)時代的聖品,當時土著撿拾到野生麝香貓屎咖啡沒有上繳而私藏起來的話就會被關1~2個星期的禁閉。
麝香貓咖啡源自荷蘭人統治時代
麝香貓咖啡源自荷蘭人統治時代
印尼人 種咖啡卻喝不到
這樣珍饈美味的發現其實是一番殖民的血淚史。在荷蘭掌控印尼之後,除了不讓印尼人種植原本的當地作物維生,強迫印尼人改種高經濟價值作物:咖啡。但,荷蘭人也不准印尼人自己偷嘗咖啡,於是飢餓的印尼人只好撿拾遺留在麝香貓糞便中的咖啡豆煮來喝。後來,荷蘭人也發現這件事情了,又嚴格禁止印尼人撿拾私藏,要全部繳上去。
荷蘭人引進印尼, 咖啡源自印度
在印尼的JAVA咖啡,
10年之內,出口增長到60噸/年。印尼是阿拉伯葉門和衣索比亞以外, 第一個廣泛種植咖啡的國家。而咖啡被VOC壟斷貿易長達60餘年(1725年到1780年)。
印尼咖啡由巴達維亞港口運往歐洲。
西元397年, 當時的國王Purnawarman在Ciliwung河河口處建成的Kelapa港 (即為巽他格拉巴港Sunda
Kelapa)。 當時Kelapa海港都是來自歐洲,中國,印度和整個印尼群島的商船,裝載運輸珍貴肉豆蔻,辣椒,茶,咖啡,陶瓷,布料和其他外來產品。
巴達維亞在1619年被建立成一個典型的殖民城堡市鎮,結合了歐洲的規劃及當地傳統,而這些當地傳統又源於原住民港口市鎮的特色。在這個由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並掌管的城鎮裡,為數驚人的空間被拿來用作倉庫和碼頭。
爪哇是新世界咖啡與舊世界咖啡的交界
巴達維亞:東方的女王
18世紀,咖啡從巴達維亞售價為每公斤3荷蘭盾在阿姆斯特丹。因為年度收入在荷蘭在18世紀的200至400荷蘭盾,這是相當於今天數百美元每公斤。18世紀末,價格跌到每公斤0.6荷蘭盾,原因是喝咖啡的人士從社會精英普及到普通群眾。
咖啡在印尼始於殖民歷史,在經濟成長上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印尼是位於一個非常理想的咖啡種植帶。整個國家不分經緯度都適合咖啡的生長 同時也是種植咖啡環境天候微觀好地點,是目前世界上咖啡特有品種最多的地方。
咖啡貿易非常有利可圖的商業行為,但被迫的農民的生產量遠不及印尼殖民政府的需求。理論上,生產出口農作物可以充抵現金作為爪哇村民的納稅。這在荷蘭被稱為Cultuurstelsel
(生態系統), 含蓋了香料和各種其他熱帶經濟作物, 而咖啡則在西爪哇的Preanger地區推動瞭起來。可惜的是政府設定的經濟作物價格太低,農民寧願耕作水稻,造成咖啡推動的巨大困難。
1860年,一位荷蘭殖民官員,愛德華·德克爾,Douwes寫了一本書叫《馬克斯Havelaar和咖啡拍賣的荷蘭貿易公司”,書中暴露了被腐敗貪婪的官員壓迫的咖啡農。這本書改變荷蘭關於“生態體系”
公眾輿論。這個名字 - 馬克斯Havelaar是第一個採用公平貿易組織。
十九世紀後期,荷蘭殖民者在爪哇島東部的Ijen高原建立大型咖啡種植園。在1920年代整個印尼小農開始種植咖啡,作為一種經濟作物。然而,災難發生在1876年,咖啡銹病席捲印尼,毀滅掉大部分的Typica品種。 1900年, 傳入羅布斯塔樹種, 廣泛地種在東爪哇作為替代,特別是在低海拔地區。
ICCRI公司國有化
Indonesian Coffee and Cocoa Research Institute
1880年代後期, 大部分的咖啡園毀於銹蟲病害,這股瘟疫蔓延到爪哇中部和東部的部分Java。在20世紀初, C·阿拉比卡咖啡銹病作物受到嚴重破壞,毀掉了大部分的荷蘭咖啡品系, 於是1911年成立印尼咖啡和可可研究所(簡稱ICCRI),延續了荷蘭人於16世紀引進的咖啡樹與可可種植的知識庫。
ICCRI為咖啡和可可農民提供服務,旨在解決持續存在的問題並加強技術轉讓。由300多位員工組成,涉及3個主要職責,研究和服務,商業和支持人員。 有36名研究人員,包括12名博士,7名碩士和17名專科大學研究人員。 研究人員被歸類為11位主要研究科學家,9位研究科學家,11位副科學家和5位助理科學家。並為小農,私營和房地產公司,國家和地區政府,協會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相關數據和信息。
Java Coffee被國有化的種植在獨立的莊園並且大力堆動阿拉比卡新品種咖啡豆, 這些新品種透過政府和各種發展專案採用小農戶耕種。
超過90%的印尼的咖啡種植在農場的小農戶平均1公頃或更少。大部分的生產是有機和19個農民合作社和出口商國際認證市場有機咖啡。 有20多個品種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是在印尼的商業種植。又可概略分為六大類別:
TYPICA是由荷蘭引進的原始品種。大部分的TYPICA在1880年代後期因咖啡葉銹病席捲印尼而毀滅。然而,Bergandal和Sidikalang的TYPICA突變品種仍然可在蘇門答臘島的高海拔地區被發現到。
Hibrido de Timor (HDT) 又稱為“Tim Tim, 蒂姆·蒂姆’” 是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混生品種。似乎是1917~18 年間的單品咖啡變種, 1979年栽種在亞齊。
Linie S : 這一品系最初在印度,從波旁演變出來的品種。最常見的是s - 288和s - 795它常在在亞齊省,弗洛雷斯, 林東被發現。
Ethiopian lines衣索比亞系 包括Rambung和Abyssinia,是1928年被帶到Java的品種。一直種植在亞齊。另一組衣索比亞變異品種在蘇門答臘被發現, 稱為“USDA”是1950年代傳到印尼的。
Caturra 品種: Caturra是一種突變波旁的咖啡,源於巴西。
Catimor: 是為提高風味的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的交叉配種。有許多類型的Catimor,包括被命名為“Ateng-Jaluk”目前都正在進行的研究是否合適在亞齊栽種而能有很優異的杯測特點。
專門的後製特色: 印尼極具特色的“濕刨法”wet-hulled著稱,當地稱Giling Basah,咖啡處理中的乾燥方式視情況不同。印尼 所有要出口的咖啡都必須開始先由機器來先行選別,最後再由人工挑除瑕疵豆並分列等級。
ICCRI著手於農業精進的一連串變革,並且展開各個層次活動, 預期印尼咖啡即將有一番新氣象。下一期, 我們即將為您揭開[印尼咖啡新品系] 的神秘面紗…
[流著荷蘭血液的藍眼系列]
後記) 昨2018.08.14@1400PM 理範全球時尚技藝學院王執行長陪同印尼華僑 鍾偉昌(Richard)先生拜訪台灣最大進口咖啡生豆商守成公司翁董事長, 咖啡王的對談下, 啟發學院披露本章節的意念, 並此為記.
參考資料:
1)
De Landbouw in de Indische
Archipel / uitgegeven onder redactie van C.J.J. van Hall en C. van de Koppel,
's-Gravenhage [The Hague, N.V.] : Uitgeverij W. Van Hoeve, 1946-50.
2)
A Review of Coffee Literature
in Indonesia, published by Inter-Americ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urrialba, Costa Rica / Cramer, P. J. S. (1957)
3)
Coffee (Indonesia): 1900 to
presen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n A. Stanton, E. Ramsamy, P. Seybolt, &
C. Elliott (Eds.), Cultural sociology of the Middle East, Asia, & Africa:
An encyclopedia. (pp. III240-III242).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 Neilson, J. (2012).
4)
荷蘭時代的雅加達/
zh.wikipedia.org/wiki/雅加达/ 自由的百科全書
5)
Agronomische beschrijving van
de koffiecultuur in de zuidelijke Toradjalanden Mededeelingen van de Afdeeling
Landbouw No. 11., Departement van Landbouw, nijverheid en Handel, Batavia. / Paerels,
B. H. (1927).
6)
Global private regulation and
value-chain restructuring in Indonesian smallholder coffee systems". /Neilson,
J (2008). "
7)
ICCRI / http://iccri.ne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