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探索咖啡歷史的真相》 探究虹吸壺的發明與歷史

賽風壺、絕不是Loeff發明的~

據說貝多芬、每一天早上都堅持親算60顆咖啡豆,一顆一顆慢慢地、似乎非常享受咖啡豆慢慢落到咖啡壺的過程中。 你想知道他用什麼煮咖啡嗎?


1827年,貝多芬去世的那一年,普魯士一份出版品中,已經出現了上下都使用玻璃,形似蒸餾器的虹吸咖啡壺的插畫,很明顯,那就是今日直立型虹吸壺的前身。

即使1827年,這款咖啡壺也並不算新東西,證據是,第一個為貝多芬寫傳記的Anton Felix Schindler,在他所寫的傳記中記載,貝多芬早在去世的十幾年前,已經擁有這樣的一台玻璃咖啡壺,並常用它來煮咖啡。可見,直立型虹吸壺至少在1827之前已經存在,只不過那個年代的資訊不像今天這樣暢通,不同地區的人,往往不知道別人是否已經研發了類似的產品。此外,那時也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今日的德國在當時,仍是分裂的大大小小城邦,如普魯士、巴伐利亞等,所以不像英國或法國那樣,還沒有建立自己的專利制度,也因此缺少了正式的專利文件。在文獻中,直立型虹吸壺的第一份專利權,真正商業化成功的則是法國Madame Vassieux,nee Massot 夫人所取得,專利號碼是No.13,013 ,上面還有個法國皇冠般的球)



平衡式的Napier壺又稱為維也納壼,後來、進化成皇家比列時壺。


在《COFFEE MAKERS》書的第113頁,兩位作者,Enrico Maltoni & Mauro Carli 宣稱,平衡型虹吸壺,是蘇格蘭造船工程師,Robert Napier和他兒子 James Napier 於1840年左右所創造。 利用真空的原理發明了所謂的「維也納咖啡壺」﹝亦有人稱之為比利時咖啡壺﹞,其構造為一個玻璃容器與鍍鎳或銀的沖煮器組合而成,高約十四至十六吋左右,約可煮出四人份。 維也納咖啡壺是利用酒精燈燃煮放咖啡粉及水的沖煮器,待沸騰後熱氣產生壓力,咖啡粉混合液則藉由連結兩容器間之真空管流入玻璃容器內,最後將沖煮器下之酒精燈移開,再用真空原理將咖啡液抽出於沖煮器內,飲用時則打開閘門盛裝於杯中即可享用。此時因真空管底部有過濾篩子設計,便會將沖煮過後之咖啡渣留於玻璃容器內以利清洗。

總結
關於Napier壺,其出現的年代約在1840年左右,這一點大致沒有爭議;可是,研發者是誰?是Robert Napier 還是他的兒子James Robert Napier ?



Robert Napier(1791~1876)是一位造船工程師,在1840年之前,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成立公司,製造船用引擎。他的兒子,James Robert Napier(1821~1879),也是公司的員工,直到1842年,Robert Napier才將公司交給兒子掌管。在接掌父親事業之前,James Robert Napier另外創設了一間專門生產廚房用品的小公司,Napier平衡型虹吸咖啡壺,就是1840年前後,由這間小公司推出來的產品。



不過,Napier壺並未申請專利,倒是19世紀的後期,有人在Napier的原始設計上作一點小更動,卻申請了專利。 如 1890年申請專利的Robertson壺,只不過在Napier壺上加裝了水龍頭,使傾倒咖啡不必拆下金屬管;又如後來利用槓桿原理,能自動熄滅酒精燈,少掉手動熄火這項操作的皇家比利時壺。



製造於1938年,德國Schott公司生產的虹吸壺,命名為「wagenfeld」。
從實驗室玻璃試管虹吸壺!如今每個咖啡館都有的咖啡製作器具。



日本KONO也宣稱該公司創辦人河野彬於1920年代規劃出直立式虹吸壺的原型,而後在1964年由二代社長河野敏夫持續改良,第二代虹吸壺誕生 
,在日本的HARIO 日語是玻璃王的意思,是亞洲到處最常見到的虹吸壺製造商。成立於1921年的日本東京,一開始主要販賣物理及化學的玻璃製品,經過30年的研究,生產出Hario 玻璃。在1949年首推出虹吸式咖啡壺玻璃製的濾網,到1957年這項產品進化成使用布的濾網。 目前是市占率最大的虹吸壺品牌製造商。 


享譽咖啡界的茵赫特莊園在其官網的資料中宣稱,直立型虹吸壺是1830年代,由時居德國柏林的Loeff所發明。 其實上面的新事證一直在推翻過去的論述。 雖然如此,虹吸原理不斷進化演變,不止飽含了從古至今人們對化學實驗製作咖啡的熱愛,還有對咖啡本身的迷戀。在光熱的作用下,虹吸壺總是能散發出不一樣的光彩;咖啡也同樣,在加熱和萃取的同時,釋放著屬於自己的味道。


虹吸壺,一個來自化學實驗室的咖啡器具,你有沒有被驚艷到?


資訊改編自:
http://www.haodoo.net/?M=kuan&P=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