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咖啡儀式 觸動古文明的夢幻

文/   咖啡共和國 2025/05/15 出刊 

伊索比亞每天都上演「衣索比亞咖啡儀式」—


Ethiopia's Jebena Buna Ceremony
那是當地的有著深厚底蘊的文化,該國認為咖啡儀式是上天的恩賜,亦是人與人之間誠信與相互尊重。

衣索比亞喝咖啡是一門古老而優雅的藝術。咖啡儀式一天上演三次喝咖啡是衣索比亞人生活的一部份,每天進行三次的咖啡儀式分三部分:Abol TonaBaraka (祝福),由家庭的女主人執行儀式每一個過程; 在儀式開始前,點上香薰、鋪好嶄新桌布、擺上最好的杯具,開始烘烤咖啡豆。用炭火慢慢地烘烤,直到每一顆咖啡豆都被烤得又黑又亮,然後把烤好的咖啡豆送到每一位客人面前,讓大家聞一聞咖啡豆的香味。烤好的咖啡豆攤在藤編的盛器挑揀雜物,再把涼透的咖啡豆放進一個木缽中,用木杵一下一下地將咖啡豆磨成粉末。每一步驟都不能馬虎;還要求家裏的人都必須學習,因為這對每一個衣索比亞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舉辦喝咖啡儀式在衣索比亞人眼中,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主辦人首先要提前向客人送出正式的請柬,表示對他們的友好和尊重,而接到邀請的客人也必須穿戴整齊、準時出席。整個喝咖啡儀式從入席到結束,往往要幾個鐘頭才能完成。香醇濃郁的咖啡煮好了,主人將咖啡倒進準備好的小瓷杯中,讓客人慢慢品嘗。通常每位客人至少要喝上三杯,如果只喝一杯就離開,會被認為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必也正名乎!

阿拉比卡咖啡(Coffea Arabica)雖然原生於非洲的衣索比亞,但其名稱「Arabica」卻源自阿拉伯地區,這是由於咖啡的栽培與普及歷史所致。 註1)

7世紀左右,咖啡從衣索比亞傳入今日的葉門,並在阿拉伯半島上首次被系統性地種植和烘焙。阿拉伯學者開始記錄使用烘焙咖啡豆煮製飲品的做法,這種創新逐漸在整個中東地區流行開來。 註2)  


隨著咖啡的普及,阿拉伯地區成為咖啡貿易和文化的中心,特別是葉門的摩卡港(Mocha)成為主要的出口港口。因此,這種咖啡品種被命名為「Arabica」,以反映其在阿拉伯地區的栽培歷史和文化影響。 註3)

總之,「Arabica」這一名稱體現了咖啡從非洲原產地傳入阿拉伯世界,並在那裡發展成為全球重要飲品的歷史過程。

阿拉比卡咖啡(Coffea arabica)雖然原生於非洲的衣索比亞,但其名稱「Arabica」卻源自阿拉伯地區,這是由於咖啡的栽培與普及歷史所致。 


1) 出處: Majesty Coffee+2維基百科+2nespresso.com+2

2) 出處: ThoughtCo

3) 出處: General Warfield’s Coffee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花落知情重,枝頭見初心》

桐花季來了,滿山滿谷白雪紛飛,遊人讚嘆那落花繽紛的美景,卻少有人知道,這場花雨,其實是一場靜默的離別。

桐花,是雌雄同體的樹。當花開之際,雄花為了完成授粉使命,毫不猶豫地飄然墜落,把陽光、雨露與土地的滋養,統統留給枝頭上的雌花。從此,雄花歸於塵土,化作無聲,任人腳下輕踏,卻無怨無悔。
山坡上鋪滿白花,那不是凋零,而是一場壯烈的奉獻。

而枝頭上,那些仍堅守枝椏的,是雌花。她們靜靜孕育著未來,將生命的延續深藏在綠色的果實之中。這是女性的偉大——承接一切希望,肩負傳承的重量。

咖啡花,則以另一種姿態訴說著同樣的故事。

阿拉比卡的咖啡花,雌雄同花,七八片雪白花瓣之間,五六枚雄蕊與1枚雌蕊緊緊相依。當授粉完成,雄蕊很快枯萎,轉瞬化為黑色痕跡,悄然退出舞台;而那挺立的雌蕊,依舊潔白如初,像雙手高舉的女子,驕傲而堅毅,守候著果實的誕生。

短短一日芳華,咖啡花用最急促的節奏完成了生命交接。雄蕊的退場,不是失敗,而是完成;雌蕊的堅守,不是孤單,而是孕育。

天地間的這場花事,道盡了男女之間亙古不變的情感寓言
男人,用凋零成全;
女人,以堅韌承載。

人們總說,落花無情。
桐花鋪地,是雄花最後的溫柔告白;
咖啡花枝頭,則是雌蕊無聲的承諾。
其實,落花最深情。

當我們仰望滿樹繁花,或低頭看那片白色花毯,是否能讀懂這份屬於自然的深情?

那是一種不言苦的犧牲,也是一種無需歌頌的偉大
正如
無數的父親,默默退居幕後;
無數的母親,靜靜撐起未來。

花落知情重,枝頭見初心。
這,就是生命最動人的姿態。

Photo by Refine Internation Education & Co.